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谈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几点做法(完整)

时间:2022-06-24 1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几点做法(完整),供大家参考。

谈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几点做法(完整)

 

 谈谈培养 学生感悟能力的几点做法

 建平学校

 蒋秀荣 新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双基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积极地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尤为重要。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那就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水平推向更高层次,所以语文教学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感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基。

 那么到底什么是感悟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感悟是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也就是人们感知事物事理并有所领悟,是面对阅读材料这一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中,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从阅读教学来看,感悟是一种对阅读活动和阅读行为的整体透视,广泛存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 、激发兴趣,为感悟打好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它是学生在不断地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沉浸文本之中,体验、感悟、便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借题激发等。例如:我在执教《“美极了”与“糟透了 ” 》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来到我们班听课,他

 们也在关注你的表现,你们每个人一定有信心展现你最优秀的一面。老师从你们每个人充满笑容的脸上看出了你们的自信,相信每个人都会把你的笑容展示给在场的老师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笑容,是什么词语?”(“美极了”)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美极了”这个词呢?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可是你们知道吗,有时对待同一件事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既用“美极了”也用到“糟透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做了同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题目新颖别致,“美极了”与“遭透了”对比鲜明,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更多的猜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当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表现出兴趣了,他们就愿意去学,愿意去探究,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活动总是和他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和他们的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对故事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人物命运会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巧妙地去设置一些悬念,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情和极为关注的感情,也为“质疑”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基石。

 二、 抓住主题,找准切入点 以往有的教师习惯性地把阅读教学理解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我们要抓住要点,找好切入点,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在指教《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先深入的理解文本: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文章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边交流边归纳出种树人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既有三个不一定:既天数不一定,水量不一定,时间不一定。也就是说种树人浇水是没有规律的。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使学生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中的主要句子,经过老师的不断启发、鼓励、点拨,使学生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品读重点语句过程中培养出来了。学生很容易得到“树木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要语句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

 三、 以读促悟,挖掘内涵。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读,而且要细细品读,必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的意韵。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往往会收到“无需解说、学生自知其义”的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语言的熏陶,获得人文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我在指教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处理的,因为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文中的陶罐谦虚厚道,铁罐傲慢得意,不可一世,如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呢?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你敢碰我吗?”这句话。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强调“你”,理由是铁罐自恃坚硬,看不起陶罐,语气中有轻蔑的成分;有的学生强调“敢”,因为铁罐很傲慢,它料定陶罐不敢碰它,语气中有挑衅的意味;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强调“我”,因为铁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根本不把

 陶罐放在眼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多层面、立体化起来了。此时教师无须讲解,要沉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相信学生自己就能悟出其间所蕴含的意思。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的共鸣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理解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朗读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才会引人入胜,才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在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只有把文本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才会读懂文章,读透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悟,才能更为准确有效地把握文章内涵,才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走进文本,还原本真。一定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参与新知的整合。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妈妈的帐单和小彼得的帐单这一重点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次解读两份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我第一次让孩子们自由读这两份帐单,悟出小彼得犯错的原因,第二次,通过对比读这两份帐单,感受到妈妈的爱,第三次,通过再读妈妈这份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帐单,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妈妈只有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爱。当孩子们已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时,我就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当自己生病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当自己失败是妈妈是怎样做的;当自己伤心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当自己受到委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当自己成功时,妈妈是怎样做的。这一系列的回忆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再去读文本,无需多说达到了人与文本的共鸣。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件件往事去感受妈妈的爱,用伟大的母爱去感染学生。入情入境,加上适时点拨,既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再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谈一谈,在享受妈妈的爱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孩子们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并真正地懂得了该如何去表达爱,回报爱!

 

 当然,感悟绝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让学生获得的,学生只有对文章对生活有较透彻理解,才会逐步的悟明文中义,悟透文中情,悟清文中理。以情入手,激发情趣; 走进文本,联系实际 ;紧抓重点,做好切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感悟过程,学生的感悟水平、表达能力等必将得到应有的提升。

推荐访问:谈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几点做法 几点 培养学生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