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畅运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事迹材料 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精品】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8 11: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精品】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全文完整)

 

 “建党 90 周年辛亥 100 周年” 有感

 编辑整理:

 519 宿舍庄金栋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值此之际感慨颇多!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来, 是成功的革命事件, 这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思想观念的提出, 包括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 是对旧有的社会体制的改观, 是对鸦片战争以来, 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

 另一方面, 也是最被诟病的, 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 对旧有的社会提出病症, 却没有好的药方来治愈, 对旧有的社会批判改造不彻底, 新社会的思路不清晰、 观念不明确, 没呈现出良好的一贯性、 完整性、 规范性, 这从孙中山被宪政议会选为大总统不久, 就在袁世凯恫吓加利诱的威胁中窃取了 革命果实可以作证。

 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也有纲领目标, 但它政治适应性差和社会基础不牢固, 导致了它的失败, 以至于随后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也无法挽回其政治命运的毁灭走势。

 历史注定了 1911 年辛亥革命至 1949 年的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 不是决定历史局面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尤其与众不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在吸取了历史教训, 当然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 对旧有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 并实施了新的措施, 并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

 不是简单的由‘枪杆里出政权’ 里逐步在军队基层建立起党的组织, 取得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进一步取得政治的领导权, 更是发动经济领域的土地革命, 和发动群众的社会运动。

 这三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路线, 前一点是主线、 重点, 这和辛亥革命一样, 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命运走向的关键, 社会进程也是主要围绕政治斗争进行, 矛盾体现在政治上非常激烈, 生死存亡, 休戚相关。

 后二点是要说的。

 土地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不仅涉及经济, 更是设计政治、 社会, 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 没涉及的要害。

 发动群众也不仅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促进生产发展, 更是响应人的心声、 渴望, 提高人的觉悟、 文化的一项公共事业活动, 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社会人权的一种体现, 其意义可想而知, 要有多大就有多大。

 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国民党, 在这三方面,要不是没做, 要不做了没做好做到, 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数个人受益, 没有根本性的社会效果。

 相比较来, 共产党做了, 还做得好, 效果都是彻底地有效果。

 把最决定的事情做成和实现了, 哪怕是从穷乡 僻壤里的山沟里走出来的, 也能打败有美援, 有军事优势, 受到国际认可的现政权。

 继续说的话, 就是建国初期共产党还在做和这三大事情有关联的事情, 土地革命彻底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这些都让建国没几年的中国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尤其是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 突出共产党地位的党委、 代表各民族、 各阶层、 各领域的人大制度以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因为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极大的参与热情, 完全弥补了这种四足鼎立的先天严重不足,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不足的存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还形成了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这和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的脆弱和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点来看, 也可以说建国后还是在沿着解决辛亥革命以来诸多社会发展问题道路上前行, 只不过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变化中, 侧重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

 经济作为社会进程的主旋律更加突出了, 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旧经验也没法解决时, 人民公社、 农业学大寨、 大跃进失效后, 自我怀疑涌上心头, 又开始怀恋老路,‘三反’‘五类’ 等政治运动抬头, 又受到三年困难的刺激, 越发晕头转向, 不知路在何方, 尽管探索还在, 可终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 社会发展进程停滞的同时还有破坏。

 反思的办法是, 以前做得对、 做得好、 做成功的因为还是不彻底, 还得做下去; 没做对的、 没做好的、 做得不成功的, 那就到有经验的国外去取经, 不受政治意识的限制。

 经过拨乱反正后, 改革开放有了 最初的思路。

 经济作为主战场, 成为先锋、 先头部队, 走在前面,

 土地革命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 企业工资分配有奖金了, 原则是‘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 。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 成果丰硕, 温饱已经解决, 小康有所期盼, 在生存以外的诉求开始不断高涨, 社会进程的主干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扫除一切心理束缚、 精神枷锁、 思想包袱, 提倡自觉、 自主、 自尊、 自信、 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

 今天, 严格地说, 仍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当中, 辛亥革命以来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 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局面仍有待实现,‘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还应该作为勉励, 来激发动力和奋劲, 鞭策成方向和目标。

 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让我们永远铭记!!

 同学们:今年是辛亥 100 周年,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我想就对辛亥的一点认识分享于大家!

 谢谢 辛亥革命是 1911 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 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 年 10 月 10 日 , 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 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因为 1911 年为旧历辛亥年, 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 即西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 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 指的是自 1911 年 10月 10 日(农历八月 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 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 19 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的帝制, 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 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 中央及地方政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 关键的影响。

 1840 年发生的鸦片战争, 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

 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 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

 1860 年代至 1890 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 是一场由清室自 发的改革。

 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 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中国在 1894 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 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 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 19 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 1895 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

 当中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 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 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 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

 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而得以在 1898 年开展戊戌变法。

 但是进行 103 天以后, 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

 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 主张继续维持皇室; 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 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 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1861 年-1895 年)、 维新运动立宪运动(1895 年-1898 年)

 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目 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 年 5 月 8 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 清政府废除军机处, 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 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

 与满人, 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 舆论对此多感失望, 甚至引起不满, 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 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 年)

 垮台, 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

 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 屡次失败, 而又能屡次重起, 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 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

 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

 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

  满汉种族问题, 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 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

 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

 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 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 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

 到了 1890 年代以后, 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

 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 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

 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 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 等, 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 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

 推翻满清后, 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 改为「五族共和」, 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作为史学术语,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 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 导致八国联军入侵, 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 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 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 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9月 2 日, 清政府废除了 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 全国已经有 6 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 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 清政府于 1906 年 9 月 1 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即立宪运动。

 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 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 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 成立责任内阁, 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 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 因旧式军队已落伍, 加上为免兵权旁落, 清政府于 1901 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 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 36 镇, 以取代八旗、 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 6 镇直属朝廷, 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 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 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 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 相反, 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 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 16 镇和 10 余个协、 营。

 发展历史陈天华 1890 年代, 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 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

 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 以留学生、 华侨青年为多。

 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 当中由杨衢云、 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 1890 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

 而孙中山亦于 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 为革命筹措经费。

 二者后来在 1895 年 1 月 在香港合并, 继续称之为兴中会, 并且于同年 10 月 26 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 ), 但并未取得成功。

 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 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

 孙中山于 1895 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 孙亦因而闻名国际。

 杨衢云则在 1901 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 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

 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

 1901 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 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甲午战争起, 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 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 1904 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 不少为官费留学。

 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 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 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

 当中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

 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 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1 年, 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 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栾、 郑贯一、 李自重、 王宠惠、 冯自由、 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 主

 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 年, 日、 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 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 称保持中立; 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 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

 华兴会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

 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 年在长沙成立, 成员有黄兴、 刘揆一、 宋教仁等, 以湖南青年为主), 以及陶成章、 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 10 月在上海成立, 蔡元培为会长。

 成员包括秋瑾、 章炳麟等, 以江浙青年为主); 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 如江苏的励...

推荐访问:【精品】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 周年 建党 完整